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清淤新方式-疊螺式污泥脫水機
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污泥的清淤工作,遠非簡單的“挖泥排泥”,而是一項涉及環境工程、化學、機械、安全管理的復雜系統工程。
高效脫水減容:
預處理: 根據污泥性質,通常必須投加絮凝劑(如陽離子聚丙烯酰胺 PAM)進行化學調理。這能有效破壞污泥膠體結構,促進細顆粒凝聚成較大絮體,顯著改善污泥的脫水性能和濾液質量。對于某些特殊性質的滲濾液污泥(如含油高、鹽分高),可能還需進行酸/堿調節或投加助凝劑(如石灰、鐵鹽)進行改性。
脫水技術:
機械脫水(主流): 這是實現快速、高效脫水減容的核心手段。滲濾液污泥脫水領域目前最常用的是疊螺式污泥脫水機,其次是板框壓濾機和離心脫水機。
疊螺式污泥脫水機:
原理與優勢: 利用多重固定環與游動環相互層疊形成的過濾空間,在螺旋軸的旋轉推動下,污泥在行進過程中受到的空間壓力逐漸增大,水分被擠出,泥餅被連續排出。其核心優勢在于:
連續運行: 可24小時連續穩定運行,自動化程度高,人工干預少。
低堵塞: 獨特的自清洗結構(環片相對運動產生的微小間隙)能有效防止堵塞,特別適合含油、粘性大、纖維多的滲濾液污泥。
低能耗: 相比離心機和高壓板框機,能耗相對較低。
運行維護簡便: 結構相對簡單,日常維護(主要是沖洗和潤滑)工作量小。
環境友好: 半封閉式運行,臭氣逸散相對較少;濾液通常較為清澈。
性能指標: 經疊螺機脫水后,滲濾液污泥的含水率通常可降至 80%-85%(具體效果受污泥特性、調理效果、設備選型和運行參數影響)。雖然其極限脫水能力(泥餅含水率)通常不如高壓板框壓濾機,但其綜合運行成本(能耗、維護、人工)和穩定性使其成為當前主流選擇。
關鍵參數: 需根據污泥特性(濃度、粘度、成分)、處理量要求,合理選擇設備型號(環片直徑、處理能力)、調整螺旋軸轉速、背壓板間隙以及絮凝劑種類與投加量。
板框壓濾機:
優勢: 能獲得最低的泥餅含水率(可低至60%-70%),減量效果最好;濾液清澈度高。
局限: 間歇式運行,周期長(包含進料、壓榨、卸料等階段);操作相對復雜,需要人工卸料或自動拉板裝置;濾布易堵塞需頻繁清洗更換;高壓壓榨能耗較高;設備占地面積相對較大。適用于對泥餅含水率要求極高、可接受間歇運行的場合。
離心脫水機:
優勢: 處理能力大,可連續運行;設備緊湊,全封閉運行,環境友好度高。
局限: 能耗最高(尤其是高轉速機型);對進泥濃度和波動較敏感;維修技術要求高,特別是轉鼓和螺旋輸送器;噪音較大;通常獲得的泥餅含水率略高于疊螺機(約82%-88%)。適用于大型處理設施。
自然干化: 建設污泥干化場(需嚴格防滲、最好配備雨棚),利用太陽能和風能進行干化。缺點顯著: 周期長(數周至數月)、占地巨大、受氣候(降雨、低溫、高濕)影響嚴重,存在滲濾液污染地下水、臭氣擾民、蚊蠅滋生等環境風險。在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今天,其應用范圍已大幅受限,僅作為輔助手段或特殊情況下的選擇。
脫水濾液處理:
至關重要! 所有機械脫水過程產生的濾液(以及干化場的滲濾液)均含有高濃度污染物(COD、氨氮、重金屬、鹽分等),必須全部收集并返回滲濾液處理系統前端進行再處理,嚴禁直接排放。